华安新闻网讯(王玉林 陈涌泉 刘宇清) 华安县仙都镇以文明创建为笔,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,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。多年来,仙都镇深耕基层治理创新,厚植民生福祉根基,唤醒土楼千年文脉,以文旅交融之姿奏响发展强音,让古村焕发新生机,村民生活更富足,在文明与振兴的交响中,谱写了新时代乡村蝶变的动人篇章。

仙都镇位于福建省东南部,是世界文化遗产——福建(华安)大地土楼群的所在地。近年来,仙都镇以文明创建为引领,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,全镇创成全国文明村 2 个,省级文明村2个,文明村创建率达100%。先锋村获评省级 “乡风文明联系点”、土楼齐家馆获省级 “公民思想道德教育馆”,“四对比五算账”等特色品牌在国家级新闻主流媒体刊播。“四对比五算账”工作法作为基层矛盾调解的“金钥匙”,是仙都镇将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“四对比、五算账”群众工作法,创新应用于基层矛盾化解的生动实践,实现了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的治理目标。
先锋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林勇灵:“我们将‘四对比、五算账’群众工作法运用到矛盾纠纷化解与信访工作中,总结推出新时代‘对比算账’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法,即比道理、比胸怀、比责任、比担当;算情感账、算利益账、算成本账、算得失账、算法律账,及时把小矛盾、小纠纷化解在基层、解决在萌芽。”

民生润心,绘就幸福图景。仙都镇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,大力推进道路建设、休闲空间打造等民生工程。在古村落的修缮与活化利用中,成功运营大地书院、竹艺馆、党建人才基地等 5 处场馆。通过开启村企合作模式,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,更创新推出“租金、薪金、股金”的“三金惠民”模式,去年带动村民人均收入增长约25%。与此同时,仙都镇不断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推动汤晓丹艺术文化中心、闽台缘同心馆、女排精神研学基地等项目建设升级;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实现全镇13个行政村全覆盖,切实托起群众“稳稳的幸福”。
先锋村村民林剑锋:“我们村这几年的变化好大。那水泥路都通到各家各户,整个房子的建设也都整齐有序,还新建了两个公园,晚上村民都有很好的去处,去那边散散步。住在这边,我觉得很舒适、很不错。”
大地村村民刘玲敏:“以前这边的村庄破旧不堪,之前路都是土路,现在都改为沥青路,然后以前破房子、猪圈、鸭圈非常多。就比如说这一栋是之前的猪圈,然后现在作为这个咖啡厅,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就业机会。我们出门的话,处处是美景,非常惬意。”
农综改项目负责人黄少坚:“华安县农改项目大地古村落的投资金额差不多8000万左右,那其中有差不多4600万用于古村落的修缮及活化利用。农综改的投入也有一部分用于室外管线网络的改造、道路系统的完善、乡村环境的整治。为游客、村民创造一个更好的宜居环境,跟那个旅游环境。”

焕新古韵,文明塑形。从土楼保护到全域蝶变。仙都镇以世界文化遗产大地土楼群为核心,投入近亿元实施古民居“修旧如旧”保护工程,让8幢古建筑重焕生机,变身为文创基地。同时,成功举办中非乐跑、马拉松联赛等系列活动,累计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5.15亿元。通过挖掘特色文旅项目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,不断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,有力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。
俄罗斯游客天宇:“我们是昨天来到这里的,有机会感受到农村的环境,我觉得对我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,可以更深刻理解中国农村的文化。”
这份全国文明村镇的荣誉,是对华安县仙都镇不懈努力与发展成果的高度肯定。在这里,文明乡风浸润每寸土地,古村落焕发时代新韵,文旅融合激发发展动能,民生温度与文化厚度交相辉映,生动诠释着新时代乡村蝶变的无限可能。